镐京学院

计算机学院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聚焦数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共探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计算机学院教师参加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7-28    访问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新内涵、教材出版的数字化新趋势,进一步推动大学数学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持续推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于2025年4月18日-21日在洛阳市开了“2025大学数学教学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计算机学院学科带头人高淑萍教授、副院长吕纪荣、专任教师吕海翠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由河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科学出版社、河南省高教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主办,河南省运筹学会、河南省应用统计学会、洛阳市数学会协办,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研讨会汇聚了众多数学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热点与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大学数学教学与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大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会议期间,专家们围绕多个核心议题展开了精彩的报告与讨论。议题涵盖大学数学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新形态教材建设和数字教材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竞赛经验分享等。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率先以 “拥抱AI的课程建设若干思考” 为主题,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两个维度展开精彩讲解。在教学方法层面,林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模型为教学带来了全新可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薄弱环节,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针对性。在教学内容方面,林教授聚焦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其带来的改革趋势。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引入促使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推动传统数学理论向更具实用性、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数学人才的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高夯教授带来的 “人文数学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探索” 主题分享,为参会者打开了数学教育的全新视野。高教授强调,深入学习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数学文化与专业课深入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这一理念为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会议还着重探讨了教学理念的革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三阳教授在“以教学研究促课程建设”中,分享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强调教学研究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这对改进教学方法很有启发。北京科技大学刘白羽教授结合教学竞赛经历,在 “以教学竞赛为牵引的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中分享备赛经验和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方法,感受到教学创新的魅力和意义。东南大学陈建龙教授以获奖教材为例,在 “线性代数数字教材建设与 AI 辅助教学的探索” 中展示了教材从传统纸质向数字形态转变的过程,数字教材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 AI 智能辅导功能。河南科技大学李灵晓教授的 “跨学科・可视化・思政融通 —— 国家一流数学课程建设创新实践”,聚焦课程建设各方面创新,解析协同育人机制和 AI 赋能教学的经验。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大学数学教学与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教学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以及认知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只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在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内容的难易程度、趣味性与实用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次会议不仅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也为参会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聆听报告和参与讨论,教师们对大学数学教学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与会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颇丰。相信在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积极借鉴会议成果,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中,推动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