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学院

计算机学院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科技赋能农业,AI助力乡村振兴 -----我院“人工智能应用”工作坊师生前往大荔县冬枣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
发布日期:2025-08-04    访问量:

 盛夏时节,渭南市大荔县范家镇的冬枣种植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6月21—6月22日,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工作坊师生团队走进"中国冬枣之乡"大荔县,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团队由朱赖红副教授带队,李芮宁老师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杨家辉、王美雯、焦艺凡、田银淼、苗宇恒、赵培培等同学。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种植户、村干部深入交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冬枣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大荔县作为全国闻名的冬枣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42万亩,年产量超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冬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然而,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种植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范家镇加里村村委会,工作坊团队与当地党政干部、种植大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冬枣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引入新技术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风险。朱赖红副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包括智能监测、精准灌溉、病害预警等创新技术,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深入冬枣大棚实地考察时,师生团队利用便携式设备采集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数据。团队成员杨家辉、王美雯等人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基于调研结果,工作坊团队提出了人工智能助力冬枣产业升级的系统方案。方案为: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可以实时监测大棚环境、土壤墒情和病虫害情况,结合AI算法实现提前预警;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土壤数据和作物生长状况,能够制定个性化的灌溉施肥方案,既减少资源浪费,又能提高冬枣品质;未来还可以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市场、物流等信息,帮助农户优化种植计划,拓展销售渠道。

 

"人工智能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而是要真正走进农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李芮宁老师表示,团队将继续优化AI工具,推动技术在大荔冬枣产业中的落地应用。此次调研不仅让高校师生深入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也为大荔冬枣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大荔冬枣产业有望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