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搭建跨学科思维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思维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引导公众以理性思维洞察社会运行规律,2025年5月28日下午,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胡旭东研究员做客校园,以“我们身边的博弈论”为主题,通过趣味博弈游戏与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为老师们们揭开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神秘面纱。执行校长黄国泉、计算机学院学科带头人高淑萍教授及专任教师200余人参加。报告由计算机学院院长刘威主持。

胡旭东研究员首先介绍,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重要分支,聚焦于多方竞争或合作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究相关方的最优策略。他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默尔森的名言——“若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需对博弈论有大致了解”。从经济学决策到生物进化规律,从计算机算法设计到军事战略布局,博弈论的应用贯穿多个领域,而其核心思想实则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选择中,其理论和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本次特别设计的报告中,胡旭东研究员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两个经典的互动游戏为切入点,带领现场教师沉浸式体验博弈论的“烧脑魅力”:“100元拍卖”展示了零和博弈中的策略选择;胡研究员指出,这一游戏揭示了“沉没成本陷阱”与“纳什均衡”的矛盾——参与者因前期投入而无法理性止损,最终集体偏离最优策略。现实中,商业竞争中的 “价格战”、政治博弈中的 “军备竞赛”均与此逻辑相通。“石头剪刀布”解释了极大值极小值原理,直观展现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在无法预测对手行为时,随机化选择反而是最优策略,这一原理在体育竞技、密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老师们在游戏中频繁陷入策略困境,又在胡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掌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这些实例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也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到了博弈论的魅力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与广泛应用。
“博弈论不仅是黑板上的公式,更是理解社会运行的钥匙。”胡旭东研究员在总结中强调,小到日常购物的价格谈判,大到国际政治的战略博弈,数学模型始终在幕后影响着决策。此次讲座通过“游戏化学习”的创新形式,让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思维挑战,不仅为镐京学院教师打开了数学应用的新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对跨学科思维的探索热情。不少教师表示,将尝试用博弈论的视角观察生活,重新发现隐藏在选择背后的数学智慧,提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结日益紧密。胡旭东研究员的这场“烧脑”讲座,既是一次学术普及,更是一次思维启蒙——当数学走出公式推导的“象牙塔”,化作解读生活的“显微镜”,其蕴含的智慧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未来,镐京学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此类跨学科讲座与交流活动,推动学术资源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知识平台,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人物简介:
胡旭东,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运筹学会名誉理事长。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获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博士学位。自1989年始,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运筹学的理论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离散优化、近似算法、网络博弈。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